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人文景观栖峰寺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4-22 12:53:38

  在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西山山麓,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焕发新生的古刹,它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致之中,成为一处令人心生向往的圣地。这座寺院坐西朝东,背靠着巍峨的峰峦,面朝初升的朝阳,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雕琢的一处静谧之所,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


  现任住持:本宗法师


  始建年代:唐贞观年间


  重建开光时间:2019年


  地址:山西省太原寺万柏林区偏桥沟风情小镇栖峰寺


  一、寺院概况


  栖峰寺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山麓,依山势而建,坐西朝东,背倚峰峦,面迎朝阳。其名“栖凤于峰”寓佛法如凤凰栖于尖峰之意,既承载唐代初名“栖云”的禅修意境,又融合清代对山形地貌的堪舆附会,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文化地标。寺院现兼具宗教活动、文化研究与旅游观光功能,是西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重要人文景观。


  二、历史沿革


  栖峰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据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初名“栖云寺”,取“栖身云海,寻求真理”之意,奠定了其作为皇家禅修道场的地位。


  唐代奠基:寺院初创时规模简约,以禅修为主,成为西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明代振兴:洪武年间佛教寺院改制,寺庙更名为“栖云禅院”,并经历大规模修缮扩建,形成三重院落的格局,奠定了现存建筑的基本框架。


  清代鼎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寺院因山形如“凤凰栖峰”更名“栖峰寺”,建筑群达到鼎盛,殿堂增至十余座,香火绵延,僧众云集。


  民国劫难:战乱频仍,寺庙建筑损毁严重,仅存部分主体结构。


  现代重生:21世纪以来,政府与民间合力修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重现明清风貌,正式定名“栖峰寺”。


  三、建筑艺术:


  栖峰寺的建筑群是明清北方官式建筑的典范,其布局与技艺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1、空间格局


  依山就势:寺院沿山势构建三重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形成“隐于山林,显于峰巅”的空间韵律。


  中轴对称: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菩萨殿及禅房,体现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规制。


  2、营造技艺


  木构精髓:主体建筑均采用全木榫卯结构,一钉一铆,飞檐如翼,斗拱层叠,大雄宝殿的九脊十兽鸱吻彰显明代官式建筑的庄严等级。


  装饰艺术:屋脊琉璃、檐下彩绘、门窗雕花等细节精美考究,壁画遗存以矿物颜料绘制的佛教经变故事,色彩历经数百年仍依稀可辨。


  3、宗教艺术


  主殿圣像:大雄宝殿内供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与阿弥陀佛分列左右,佛像法相庄严,背光浮雕繁复华丽。


  四、菩萨配殿:


  文殊殿:青狮驮载的文殊菩萨手持经卷,象征智慧威猛,殿内壁画描绘“文殊问疾”等典故。


  地藏殿:锡杖袈裟的地藏菩萨低眉垂目,“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铭刻于殿前楹联。


  观音殿:手持净瓶杨柳的观音立像慈悲含笑,两侧壁画呈现“观音三十三应化身”场景。


  普贤殿:六牙白象承载的普贤菩萨手持如意,寓意行愿无尽,殿内悬有清代信众供奉的“普度十方”匾额。


  罗汉塑像:五百罗汉堂内塑像形态各异,或沉思、或怒目、或嬉笑,衣纹流畅,栩栩如生,堪称明清泥塑艺术的精品。


  五、古韵新生


  如今的栖峰寺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活力:


  宗教功能:每逢佛诞、盂兰盆会等节日举办法会,僧众诵经祈福,延续千年香火。


  文化体验:寺院有佛教文化宣传,陈列历代法器、碑刻,并定期举办禅修体验、讲经等活动。


  生态旅游:位于偏桥沟景点,寺内古香古色,松香漫山,山间自然风景与建筑相映成趣,成为市民寻幽访古的热门目的地。


  栖峰寺如同一部镌刻在砖木间的史书,承载着唐代的禅意、明清的匠艺与当代的守护。它不仅是太原佛教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传统建筑智慧与精神信仰的结晶。漫步寺中,檐角风铃轻响,仿佛与千年时光对话,令人顿生“栖峰问道,云水禅心”之慨。


  现任住持:本宗法师


  重建开光时间:2019年


  地址:山西省太原寺万柏林区偏桥沟风情小镇栖峰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