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创绘本赓续非遗文化传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师生来我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项目背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扶光扉影”团队于2024年6月正式成立,聚焦“毒教材、毒绘本”等社会问题,打造系列中国特色非遗文化绘本,推动国内绘本行业健康发展,点亮非遗文化启蒙之路。未来团队将致力于扩展数字化、公益教育等领域,构建“产学研”一体的项目体系,期望通过原创中国特色绘本,树立文化自信,响应时代号召。
暑期实践
皮影戏作为非遗文化典型代表,一方面其自身亟需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能与儿童绘本结合,创造教育与市场价值。“扶光扉影”团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以皮影戏及其传承人,儿童绘本及其开发为调研对象,综合通过面对面访谈、深入田野及查全各类文献等方式,与多位国家级传承人深入交流,亲赴皮影戏发祥地进行调查,广泛搜集各类文献,摸排儿童绘本研发现状,汇聚智慧,精心设计,终获包含原创绘本《皮影爷爷去哪儿了?》在内六大实践成果。
“扶光扉影”团队赴往皮影戏发源地——陕西省渭南市,追寻最本味的华州皮影文化,进行了一场“寻觅大师之旅”。团队首先前往皮影文化创新传承领跑者——汪氏皮影工作室,采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大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大师,探讨了皮影文化的创新传承动力问题,老师们认为,皮影艺术要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团队亦怀着敬仰的心向其探讨了绘本中皮影人物形象的创作问题,并得到了在色彩搭配上的灵感启发。
团队接着在“振华社”班社中,与其第三代传承人姜金波老师深入交流,得知“五人忙”这一皮影戏精髓形式的传承困境,姜金波老师说道:“华州皮影是‘一口诉说千古事’,所以他对嗓音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再加上时代变迁的原因,传统的五人忙便越来越少了”。姜金波老师也给团队提供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团队能够将皮影文化“多元汇总”,在绘本创作中展现最全面且最地道的皮影文化。
团队最后在华州皮影博览园内有幸采访到了代表如今“前声”最高水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吕崇德大师。在感受“碗碗腔”带来的魅力的同时,也得知其濒临失传的现状。吕崇德大师这样说道:“皮影戏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文戏的剧本就像古典诗文很有文化价值,不是说青年人不爱看,而是他们不了解,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去了解,他们未必不喜欢。”“将碗碗腔让更多人看见”,打破皮影戏仅是“幕布上武艺切磋的皮影小人”的刻板印象——团队就此获得了又一个灵感启发。
“扶光扉影”团队而后赴往陕西省西安市,进行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期望将传统皮影戏的灵动与西安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巧妙融合,编织成一幅幅活灵活现的非遗绘本篇章;团队参观了西安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从小巧玲珑的面部细雕到长达几米的巨幅场景,在这一方场馆中,团队跨越时空,尽情欣赏这一场盛大的皮影戏;此外,团队还前往了西安美术馆,通过画与作者对话,汲取创作灵感,其中一幅作品让团队大受启发,由此将原创绘本的IP原型定为巾帼英雄“穆桂英”。
回到上海,团队前往了宫西达也的绘本世界——创作40周年展,了解了儿童的阅读需求,在绘本创作架构、技巧上得到了相应启发,从而确定了在创作中满足儿童“期待视野”的中心主旨。
实践成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学的时候也注重把艺术要融入到生活里去。我们还要将自我融入艺术,将艺术归回生活,甚至高于生活。”这是皮影制作传承人张华州老师与团队分享的观念。为了使原创绘本更贴近生活,减少与儿童读者间的距离感,达到绘本启蒙的目的,我们在绘本故事设计中紧紧遵循张华州老师的理念,并融入在“寻觅大师之旅”、“文化探寻之旅”中收获的灵感,让我们的绘本故事更生动精彩。
本绘本共以十一幅画面与不同视角构成,设有小孩、两个原创皮影小人、皮影艺人爷爷四个主人公。故事从小孩在箱子中发现了两个破旧的皮影小人展开,随后跟随地图的指引三人踏上了寻找皮影小人身上的花纹、颜色的探索之路,最终跋山涉水找到了目的地——皮影艺人爷爷的家。故事的最后以爷爷教授小孩皮影戏演绎、皮影小人重回幕布作为结局。
绘本中融入特色关卡设计,让读者代入主人公视角,沉浸式感受西安文化的同时汲取皮影知识。
在打造原创绘本的同时,团队亦收获如下实践成果:
整合实践灵感,给出针对非遗文化绘本的调研建议;创作设计IP形象“小桂”、“小宗”,期望在未来拓宽项目影响范围,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录制皮影文化微课,并上传到各社交媒体账号中,助力皮影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扶光扉影”团队的脚步不会停留于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未来团队将努力打造更多原创非遗IP,在推动国内绘本市场发展的同时,创新传承非遗文化,并致力于扩展数字化、公益教育等领域,构建“产学研”一体的项目体系,解决社会痛点、创造社会价值。(陈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