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三原文化名人姚志光的雅俗人生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作者:麻军峰 发布时间:2025-07-14 22:52:30

  陕西关中有一座被文化洇透的古城,旧称池阳,今称三原,自古便有甲邑壮县的美誉。三原西北有座嵯峨山,山形酷似笔架。城中间一道清水河穿越而过,恰如玉带。东南十里处建了一座木塔,名曰文峰木塔。山川地貌钟灵毓秀,千百年来自然文风鼎盛,文人雅士层出不穷。


1.jpg


  三原城隍庙广场的东侧有一家“集雅斋”艺术馆。主人名叫姚志光,是县城里一个名人。他原本是一个威风凛凛的交通警察,退休之后,却一头扎进收藏的世界,又从收藏爱上了文化,从此开启了一段亦俗亦雅的奇妙人生。


  奇人自然异相。姚志光生得一副清癯模样,时常戴一副茶色的眼镜。他高个子,瘦长脸,嘴大唇薄,能说会道。偶有几日不修边幅,便长出稀疏的短须。看相貌本是个小气之人,但是姚志光却豪爽大方。无论是原来的领导同事,还是同行文友,或者是老乡故亲,只要来到集雅斋,他必然让夫人炒菜斟酒来招待。


  集雅斋里有一方年代久远的石桌,石色黝黑,上面刻着伏羲和女娲首尾相交的图案。石桌四周,摆着一圈大小不一的石鼓、石墩充作凳子。久而久之,这方石桌石凳便成三原文化人时常聚会的地方。姚志光待客有个讲究,如果是第一次登门,必定是开整瓶的新酒,也必定是好酒。菜摆好,酒倒满。姚志光端起第一杯,先演说一段永远不变的提酒词:盛世华章,翰墨飘香。今天集雅斋艺术馆高朋满座、蓬荜生辉云云......如果座中是不常来的生客,一定仰望着听完,然后大家一饮而尽。如果座中多是熟客,必有一人出面打断:不说了,喝,喝,喝。姚志光便讪讪一笑说:那就喝。来客中若有身份尊贵者,且聊得投缘,姚志光喝高之后,必定要送贵客一件古玩。送就送吧,豪迈无比的言辞让客人无比感动:看,放开看,看上啥拿啥!


  姚志光朋友多、徒弟多,大家又都知道他爱热闹,所以集雅斋里常常高朋满座。又因为常常小酌,所以喝剩的半瓶酒也多。如果来的是熟客,就不用讲究,往往拿出积攒的余酒来招待。瓶中余酒有多有少,遇到能喝的客人,有时候会清理好几瓶余酒。中途若再来访客,姚志光拉客人坐下,先会一一摇着石桌下的几个空瓶,夸耀他们今天已经喝了整整几瓶。


  女主人端庄秀丽,性格内敛,说话细声慢语,却也同样好客。每每躲在后厨精心烹调,然后从从容容地把饭菜端上石桌,坐在一边静静看着脸红脖粗的男人们肆意吹牛,聊些文化圈的长长短短。当男人们酒酣话热聊到女人时,她便悄悄地离去。女主人一走,男人们不再掩饰。姚志光便指着盘中猪头肉夸起卖卤肉的姐妹花。众人取笑他有贼心没贼胆,他总是拍拍胸脯,大拇指一竖:想当年,哥也是个帅小伙。于是全场大笑。这时摆满古董字画的店里,便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快乐味道。


  然而,如果只有酒场上的这般豪意和挥洒,姚志光只能算个有名酒徒。离三原文化名人这个称号还差十万八千里。


2.jpg


  姚志光工作之余爱好收藏,朋友圈里都知晓。但是没有人知道,姚志光是怎么和汉画像石研究结缘的。也没有人知道,姚志光退休后的三年时间里,在这方面所耗费的心血。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寻宝人,穿梭于陕西、江苏、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搜集整理汉代画像石遗存。每一块画像石,在他眼中都是封存着千年文化奥秘的珍宝。他亲自对每幅图案进行拓印。拓印时的他,眼神专注而虔诚,仿佛与千年前的汉代工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拓印完成后,他又一头扎进研究与解读的浩瀚海洋。古籍、文献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集雅斋夜晚的灯光,往往是城隍庙广场最后熄灭的。寒来暑往,他凭借着对文化的一腔热忱和自身的人格魅力,遍请名家为汉画像石拓片题跋。贾平凹、杨晓阳、崔振宽、翟万益等全国八十多位书画名人、作家的笔墨,为这些拓片注入了新的灵魂。每一幅拓片,在名人题跋的映衬下,都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遗存,而是成为艺术与文化碰撞的鲜活载体。他在编撰第一本学术著作《汉画像石拓片精品集》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每一幅拓片的选取,每一段文字的编排,力求将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完美呈现。最终,这本收录了二百三十余幅精美的汉代画像石拓片,由“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出版,并一举获得华东地区图书出版二等奖。出名后的姚志光对古玩字画的兴趣更浓烈了。他广泛涉猎名碑名贴,刻苦钻研书法艺术,广临《石鼓文》《散氏盘》《张迁碑》等旷世名碑名贴,书法造诣日益提高。2019年在全省公安交警系统“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书法类二等奖,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围行业协会全国展并获奖。他慧眼识珠,对当代名人字画的鉴赏能力非凡,往往能从字的背面窥见真伪。他更擅长对古代石刻石雕的研究整理和品鉴,其理论成果颇丰。


  对于姚志光的为人处世,其实也有一些非议。俗人眼中的他是俗人,雅人眼中的他却是个雅人。肖云儒曾感慨,姚志光对艺术收藏的热爱已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从最初那个四处请人品鉴藏品、遭人白眼却依然不屈不挠的收藏爱好者,到如今能够完成如此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影响力的精品集,姚志光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他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了一方的收藏文化交流,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汉画像石的魅力。高建群也称赞姚志光敬畏文化,尽管在生活中他有着粗人般的豪爽,但在对待文化遗产时,却展现出了无比的细腻与严谨。他对汉画像石的收集整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其意义深远而重大。贾平凹在姚志光出的第二本书《历代刻石拓片集萃》首发式和研讨会上说:姚志光这个人很有情怀,要刮目相看。原来总觉得他是个爱好收藏换几个钱的人。不想干着干着干出了名堂。上一本书出了就觉得挺不错的,不想又出了一本。他能从开始搞收藏落脚到这一步确实让人感动。这本书里面特别丰富,对于我们写作者、绘画者、搞书法者确实是一个宝贵的东西,让我们开了很多的眼界,受了很多启发。所以,我是很感激姚志光。三原县委的一个领导更是说了一句大实话:你谁要是不服气姚志光,对姚志光说三道四,你先去西泠印社出一本书再说。


  只看到他在世俗的烟火中嬉笑不羁,谁知他在文化的天地里潜心耕耘。电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化作老和尚给唐僧赠宝时说了两句话: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姚志光恰如他的集雅斋,虽然物品摆得闲散,有那么几分不讲究、不经意。但是那些珍贵的藏品、深奥的文化,就在这看似随意的氛围中,静静地坐观客来客往。集雅斋是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世俗与高雅并存,能在雅俗之间自由穿梭、用热爱与执着书写精彩的人,就是集雅斋的主人姚志光。(作者麻军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麻街的春天》获陕西省文联征文优秀奖;《父亲的背影》获中国散文学会征文活动优秀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