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梁诚威:跨越山海,镌刻时代风华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独特的人生轨迹,与时代旋律同频共振,激荡出不息的回响。梁诚威无疑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己的人生离不开“三汁”:胆汁、鲍汁和墨汁,胆汁是陪伴他从香港到内地打拼的胆略和气概,鲍汁是他以美食为毕生事业的不懈努力,而墨汁则是他醉心书法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他的经历交织着个人奋斗、美食融合与文化传承,映射出“一国两制”伟大制度下,香港与内地携手共进、同绽光芒的盛景,也彰显了西安这座古都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
逐梦山海间:从香江到长安的餐饮征途
1954年,梁诚威诞生于香港的平凡人家,家境的窘迫让他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担。12岁,当同龄人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他已踏入香港餐饮行业,从最底层的楼面什工做起,每日穿梭于餐桌与后厨之间。凭借着香港人骨子里务实、勤勉的精神,他一步一个脚印,26岁就晋升为酒楼总经理。这段在香港餐饮行业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仅锤炼出他精湛的厨艺和优秀的管理能力,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为他日后在内地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1995年,在香港和广东已经小有名气的梁诚威和时任西饮集团西安饭庄总经理刘龙宇相识,他和西安的故事从此拉开序幕。1999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踌躇满志的梁诚威多次踏上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考察。此时恰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落实,西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时代的浪潮中,梁诚威也敏锐地察觉到,西安的餐饮市场虽底蕴深厚,却缺少特色。2000年元月,他与西安饮食集团携手,斥巨资打造了西北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餐饮项目大香港鲍翅酒楼,为西安带来了正宗的港式餐饮,成为港式餐饮在西北市场的拓荒者,也为西安发展注入了一份来自香港的深情厚谊。
梁诚威将香港的饮食文化毫无保留地带到内地,让西安市民品尝到了来自香江之畔的美味佳肴。与此同时,面对西北口味与粤菜的差异,他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创新,对菜品进行改良。就拿砂锅鱼头来说,他根据西安人口味重、爱吃辣的特点,巧妙地增加辣椒用量,让原本清淡的粤菜变身“西北味儿”,这道菜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香港酒楼的招牌菜,深受西安市民喜爱。“大香港”成为高档、时尚、温馨的餐饮名牌代名词。此后,梁诚威的商业版图不断拓展,除“大香港”外,还经营“威哥”餐饮品牌,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合肥、广东、山东、云南、宁夏、浙江等地区,先后开设三十余家豪华酒楼和酒店,在西安乃至全国都声名远扬。
时间步履不停,餐饮行业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疫情的冲击让梁诚威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威哥”品牌从高端餐饮向大众消费转型,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菜品结构,降低菜品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转型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威哥”品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
梁诚威在西安的餐饮创业历程,为西安打开了一扇美食之窗,丰富了西安的饮食文化内涵,而他本人更成为香港人在内地奋斗创业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成功,得益于内地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顺应了西安文旅+饮食的城市发展大方向,也体现了“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与内地经济交流合作的广阔前景。梁诚威既是西安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西安这座城市以其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梁诚威这位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梁诚威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和饮食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墨香润岁月:习艺修德的力行之路
在忙碌的商业生涯之外,梁诚威对毛笔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自幼受母亲影响,8岁开始学习毛笔字,从楷书入门,一路走来,书法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年的餐饮业,会写毛笔字是一项吃香的技能,梁诚威凭借这一特长,在打工时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然而,20多岁时,他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毅然放弃了龙飞凤舞的“酒楼字”,重新拜师学艺,深入学习各种字体,临摹碑帖,学习篆刻,欣赏名画,每天坚持练习1 - 2小时,从未间断。
1981年,在书法家梁子江族叔的指导下,梁诚威和一帮香港同学组织成立了晓风学社,这是一个以毛笔书法为主、画画为辅的文化组织。晓风学社积极弘扬中国古文学,提倡传统毛笔书法艺术,为香港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多年来,梁诚威一直活跃在晓风学社的活动中,为传承和推广书法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3年,梁诚威在国际书法联盟总会长张炳煌教授及二十多位晓风学社同门的见证下,于西安恭拜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钟明善教授门下,成为其弟子,继续深入研习文化艺事。书法领域的耕耘,让他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了人生的志趣和平衡,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中的书法家”。
梁诚威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耐心、专注力和审美能力。传统文化的浸润再加上良好的家风传承,让他从未间断善心和义举,经常组织、参与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亲赴紧邻震中的灾区绵阳,送去50多万元的药品,为了买灾区急需的净水药,他让女儿跑遍了香港所有的药房,找到后直接联系厂家大批量购买;从灾区回来后,他又在大雁塔举办祈福燃灯大会和书法义卖活动,募得善款138万元,在西安慈善会的帮助下分赠给灾区相关机构。他还收养了10名孤儿,常年慰问贫困户,给儿童福利院送儿童用品。2018年65岁寿辰之际,梁诚威又向西安市慈善会捐款18万元,用于多个慈善项目。
从书法到慈善,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到对中华美德的践行,梁诚威创造出自己人生的另一重境界。艺术丰盈了他的人生,而他也以之回馈社会,去帮助更多的人。
薪火传新程:文化交流的使命担当
梁诚威戏称自己是“香港西安人”和“西安香港人”。在西安工作生活几十年,他对这座城市饱含深情。
在这里,他积极参政议政,作为西安市政协委员,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尤其对西安的文化传承和保护颇为关注。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名片。在西安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梁诚威等21名政协委员就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管理问题进行联名提案,其中提到西安城墙有18孔城门的书写顺序不一致,有的从左到右,如尚德门、含光门、尚俭门等,也有的从右至左,如朱雀门、玉祥门等,另外,勿幕门、解放门、和平门、文昌门、建国门这五座城门则没有门楣标识。这一提案得到了积极回应,提案中的问题也已解决。
长期奔波于香港西安两地,梁诚威不仅关注着自己的生意和事业,也关注着两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他深知增进香港与内地相互了解、促进未来发展的关键在青少年,因此他积极投身于内地和香港青少年文化交流事业,成为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推动者和促进者。2009年,通过梁诚威牵线搭桥,西安市教育局先后两次访问香港鲜鱼行学校。这是一所由港九鲜鱼行总会兴办的政府津贴小学,办学条件并不宽裕。不久后西安市教育局为鲜鱼行学校支持3万元人民币,并邀请鲜鱼行学校师生访问西安,创下了内地教育界支援香港薄弱学校的先例。在此基础上,2015年,梁诚威会同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建国、时任西安教育电视台台长的席震宙,并联络著名企业家、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杨小青,香港资深社会工作者易嘉濂博士,西安侨商会原会长叶大一等人,共同发起成立香港陕西青少年文化交流促进会,在香港注册成立。促进会致力于推动香港与陕西两地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作为发起人和创会会员,梁诚威和其他同仁共同努力,推动香港与西安、铜川、延安等地多所学校结为姊妹校,并常态化开展富有实效的交流活动。两地教师互访,在教育教学上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师生们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并通过书法、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2017年,香港迦密柏雨中学到访西安市育才中学,两校学生在西安音乐厅举行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音乐会;2019年,西安市第三十中学师生访问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两校师生共同创作的话剧《无墙教室》在香港公演,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香港棉纺会中学造访铜川市第一中学,两校师生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共同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共同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港陕两地姊妹校开展线下互访16次,线上交流10次,而这样的交流活动至今仍在继续,香港与内地的青少年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培养了香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梁诚威通过推动青少年文化交流和参与城市文化建言,不仅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融合,更为两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努力让文化传承与交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两地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我的普通话很普通,因为我不是普通人。”梁诚威经常这样调侃自己。年逾七十的他,至今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当年让西安人吃上正宗粤菜的“威哥”,最新的计划是反向输出,将全国有代表性的美食引入香港,让更多香港人体验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梁诚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国际烹饪艺术大师”等荣誉,而是坚持不懈追求极致的精神,是诚于忠、信于外的品格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那一份热诚。他从香港的街头起步,跨越山海,来到西安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推动了西安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他是西安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是西安经济发展的见证者,是香港人在内地奋斗创业的代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追逐梦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梁诚威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