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东关校区集团办学“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掠影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作者:南亚莉 发布时间:2024-05-24 12:07:08

聚爱成行 为教育立心


——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东关校区集团办学“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掠影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延安精神 集团化办学 教育发展共同体


  优质教育均衡既是基本教育均衡的迭代升级,更是奇迹之上,再写奇迹。延安,这片红色沃土在改革路上从未落后,面对新时代的呼唤,也走上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作为延安基础教育的排头兵,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集团化办学号召,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和品牌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义无反顾承担起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任,与宝塔区东关小学、甘谷驿学校组成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以“一套班子,三个校区,深度融合、合作共赢”办学新体制,构建起“资源共融、文化共育、互动共赢”的集团办学教育发展共同体,确立新城校区做优,东关校区做特,甘谷驿校区做全的办学方向,努力打造成新时代宝塔山下的精品教育。


1.jpg


  一、基本情况


  宝塔区东关小学校区,又叫兰亭小学,占地面积91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155平方米。学校定位特色发展缘起有三:一是地理位置特殊。学校坐落于宝塔山下、延河之滨,是唯一一所能与宝塔同框的学校;二是始建于1952年,有着七十多年的光荣校史,可以说是与新中国同龄,也见证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在宝塔区的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三是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兰亭小学,重视书法教育。作为城区的一所老校,办学理念较为落后,教师成长结构不合理,硬件设施老旧等问题日益凸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jpg


  二、具体措施


  (一)党建统领  红色铸魂


  学校以党建统领学校全盘工作,在总校王红霞校长创立的一面红旗明方向、一路引领做榜样、一身正气勇担当、一生奉献逐梦想、一项使命育栋梁“六个一”红塔党建品牌带动下,致力于建设一支引领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旗帜团队,培养一批忠诚、灵动、大气的延安精神传承者,形成“教师向上、学生向美、人心向善、红心向党”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成为延安市宝塔区集团办学的示范窗口学校,为实现优质教育均衡贡献一校的绵薄之力。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筑牢“红色堡垒”。为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发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作用,健全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学校重大事项都提交党总支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年级校长、学科组长作为党小组的常委,使年级组、学科组这些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强堡垒。


  二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导“红心向党”。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围绕“赓续红色血脉”一条主线,用好延安十三年和新时代延安建设十年的生动实践两笔宝贵资源,激发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主体的积极性,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大模块相促进、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相呼应、正面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类型相融合、红色塑魂和红色赋能两项任务相支撑的四项原则,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学科建设评价中,将班主任作为思政队伍的中坚力量,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的优势,组织班主任教师开展“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以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为目标,落实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和⼀体化建设,本学期,赵芳老师在比赛中获宝塔区思政标兵称号。


  三是夯实师德建设,实现“红色赋能”。学校以“党建+党风廉政+师德师风”项目为引领,抓党风、带师风,通过开学前总校延安精神专题报告、革命旧址参观等活动,将延安精神作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主题教育学在革命旧址、刻在灵魂深处,增强教师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信仰中汲取力量,创新师德师风建设内容、模式,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固本强基带队伍的主力军。全体党员和教师与94名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并联合社区党支部孩子们捐赠校服,邀请中华儿慈会善科技筑梦公益基金爱心使者来校,经入户调查和学生访谈,完成了5名学生的爱心资助对接工作。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争当“红色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首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回答了“教育强国、教师何为”的时代之问,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学校党支部也以“红烛先锋”为引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等殷切嘱托,在党员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中广泛开展“成长合伙人”活动,有8组师徒成功结对,更有学习互助组的成立,落实党员发展“双培养”制度,让党员和教师成长实现“双提升”,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传帮带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截至目前,学校33名党员中已有8名进入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


  五是践行全人教育,构建“红娃课程”。学校立足本土资源,秉承“体育是第一学科,思维是第一品质,健康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构建“红娃课程”育人体系,开发 “红色美育”系列校本课程,进行 “红色记忆”系列实践活动,开展“四季四节、两会两展、两长征、三实践、四体验”等德育品牌活动,践行着“活动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做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以多样性、全面性实现全员育人育全人。


  六是丰富文化建设,培育“红色头雁”。学校充分挖掘延安精神的教育内涵,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丰富红色教育内容,着重文化育人,以适应学生发展特征和成长规律,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形成校园成长样态下的红色主流文化,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灵,真正实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11.jpg


  (二)五育并举  科学赋能


  我们要办的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关注个体,面向未来的新生态学校。未来在哪里?今年的一年级小学生到2050年时是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才能让他们在这关键年龄可以应对世界的挑战?作为教育人,我们的问题应该从“为什么”变成“怎么办”?以新主体为路径,着眼于“健康人”“全能人”的培育,构建“红娃课程”育人体系,打造“生态课堂”,探究“协同教学”模式,形成全程全员全面的健康发展评价系统,使教育教学实践真正符合“知、行、思合一”的三重境界,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在特色实践体验中实现动态发展育“全人”。


  一是基于红色教育的全员育德。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根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立学生评价的价值标准为诊断激励,而不是甄别选拔,利用周边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与新闻纪念馆“馆校共建”,推进“红色德育”,以“五小”(小伙伴、小主人、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公民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和载体,让家长、教师、保安、送餐员、保洁员都成为德育评价的一员,实现全员育德。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思维训练。学校积极践行“双减”政策,加强作业设计的研究,以生为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及项目式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是基于身心健康的健体工程。学校积极开展课间游戏征集,借助早晨零点体育、一日三操、午间大课间活动、春季运动会和秋季队列队形体操比赛等活动,保障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丰富学生健体活动。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制度,精心改建心理咨询室,添置了心理分析设备及减压设备,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台账,与北京绽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小学积极教育,幸福心理服务体系项目合同”,开展绿萝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以便更好的进行干预和辅导工作。


  四是基于个性发展的审美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发展。学校关注人本,尊重个性,精心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做到每周一主题,每月一实践,每班一特色,增强了育人的实效,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五是基于生活实践的常态劳动。学校用清单式的项目管理明确各个年级的培养重点和具体项目,如低年段以整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年段成立小课题组,对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价值进行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成为具有驱动个性发展能力的小学生。


6.jpg


  (三)集团办学  聚爱成行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继承和发扬王红霞校长“以爱立人 爱育初心”的办学思想,立足学校,确立“以爱立人 爱育红娃”的办学理念。


2.jpg


  1.理念认同,汇聚发展力量。爱是什么? 爱首先是给予,包含了关心,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尊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一是忠,一是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处事之准则。恕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对他人之态度。眼中有人,心中才会有爱。爱是目标,也是手段,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通过学习、练习和思考,来掌握如何去爱。只有具备爱的情感和爱的能力,并坚持爱的行为,才能形成爱的智慧,才能成就人,发展人。


  “立人”就是立身、做人,就是“成就他人”。“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就是用爱的智慧去成就他人的志向、能力,扩展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赓续红色血脉,以红色教育为基,以传统文化为根,立报国志,系人民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最朴素的爱去点亮学生心灵,点燃教师激情,唤醒家长助力,办有温度的教育。


  爱育红娃,就是要解答我们要用爱培育什么样的人?只有志在宝塔,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情系延河,才会步步超前。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娃就是具有红色基因,忠诚祖国、灵动创新、大气担当的时代新人!


3.jpg


  2.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蓝图。


  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从环境改造、课程统整、课堂变革、教师发展、评价改革五个方面入手,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呈生态发展,真正占领未来,以回答“教育强国,教师何为?”这一时代之问。


  一是环境改造,营造育人氛围。学校以爱为媒,传递学校理念,创设育人氛围。学校改造校门,创设安全入校通道,解决了出入校安全问题;建立家长接待室,解决了家校沟通问题;开设师生灶,解决了师生就餐难的问题;改造卫生间,解决了师生如厕难的问题;回收门面房,解决了学校部室短缺的问题;改造办公室,解决了教师集体教研难的问题;粉刷教学楼外墙,解决了外墙破旧脱落的安全问题;进行资产清查,积极完成资产报损,解决了报损物资积压问题;积极打造以“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与教师形成新的共识,让传承看得见。


  二是课程统整,构建育人体系。学校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课程育人体系,以国家课程作为基础型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作为拓展型课程,学校特色实践和品牌活动作为发展型课程,来实现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统整实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形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课程价值导向。


  基础型课程以人文基础为目标,学校以课前精彩两分钟为牵引,跨学科学习为方向,积极发展学生人文素养,让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成为新时代小学生的基本标识和品格。


  拓展型课程以自主发展为目标,让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成为新时代小学生的必备素质和意识。用“社团”的形式丰富了课后服务活动内容,以自主、自愿、自选为原则,确保延时服务课程的优质发展和全面覆盖,给了学生未来更多可能,呈现定制式服务、沉浸式体验和常态化展示三大特点:定制式服务是在“大任务”背景下以学生需求为内容的课程设置;沉浸式体验是在“大情景”背景下完成的项目体验;常态化展示是指在“大教具”背景下随时随处可见的成果展示。


  发展型课程是以社会参与为目标。增设了一年级“幼小衔接”课程、“零点体育”课程、“育爱晨会”大思政课程、“开学第一课”“红色小长征”等活动课程以及特色书法课程,开创校级主题实践活动、年级学科实践活动和班级亲子实践活动三级特色实践,为学校品牌创建做好准备,让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成为新时代小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状态,让改变从课程开始。


  三是课堂变革,改进育人方式。当“课堂”从知识场拓展成生活场、生命场;学生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学习场域从有限场突破到无限场、虚拟场;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课堂改革也就应运而生。学校确立用学科育人的思想,借助总校“生本、对话、求真、累加”的课堂文化来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四是教师发展,实现育人价值。通过跟岗学习促进教师梯队建设,储备优秀的教学人才。借助三校教研,互动研讨,示范引领,结对帮扶,共享文化盛宴。培养和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借助教学节、青训营等活动展现教师风采,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积极构建“三三”培养体系,开展全员继续教育、学科课堂实践、个人订单培训“三种培养方式”,落实教科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的“三级校本研修”,促成优秀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梯发展目标”,有序开展九大课型的研讨活动,利用“开学推门课”“新聘汇报课”“挂牌交流课”掌握教情了解学情,通过“骨干示范课”“名师送教课”“成果推广课”做到榜样引领示范带动,依托“学科行政课”“青年赛教课”“培训移植课”进行骨干培养梯队建设,打造教师成名课,开展课堂革命,鼓励年级授课走班制,用一课一得让教师体验成功,彰显个性,激发内动力。启动“班主任沙龙”,打造特色班级文化,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开展 “金点子”论坛,通过导师制的引领、互助组的扶持、团队工作坊的协作、成长训练营的打磨、教师论坛的经验汲取、班队示范课的带动、新媒体平台的推广、教师宣讲的自我提升推进“名班主任”培养工程。


  四是评价改革,形成育人策略。学校倡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根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确定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从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开展,确立学生评价的价值标准为诊断激励,而不是甄别选拔,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基于学校成长动态的评价(班级优化大师+主题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葵园闯关+学科实践+学业检测)、基于班级团队建设的评价(和谐团队)、基于家校社合作的评价(亲子实践)、基于心理健康的评价(绿萝心理测评)五项内容,以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纵向评价、面向全学科核心素养的横向评价、阶段化个性化项目式的增值性评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


  如借助班级优化大师为学生“画像”,让课堂常规、师生互动、课堂参与、收获荣誉等都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捕捉和记录德智体美劳行为数据,分析形成即时的“学生画像”,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使增值性评价更具有依据和科学性,为学生成长预期与成长途径提供实时建议。以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例,清单式的项目管理可以明确各个年级的培养重点和具体项目,如低年段以整理体验为主,高年段可成立小课题组,进行主题研究。评价奖励也可多元化,点券兑换、抽奖、无作业日……虽没有数字化评价准确,但温暖而有童趣,具象而可感,深受学生欢迎。


4.jpg


  3.创新管理,践行发展目标


  学校贯彻总校“家文化 微管理”工作思路,为教职工做了健康体检和缴纳互助保险,组织节日庆祝和集体拓展活动,以激发教师热情,凝聚教师力量。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积极筹备教代会,从制度入手,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制度,依法维护职工权益,让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实行年级负责制,行政领导深入一线,承担本年级学科教学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年级校长是年级管理第一责任人,实现扁平化管理。


  学校组建值周队和宣传队,以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档案意识,有专题、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日常检查和宣传工作,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学校无纸化办公提供平台。


  学校倡导终身学习,通过红色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推进、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培养、“红娃”课程体系的完善、校外学习基地的拓展、学科社团和课后服务的融合、幼小课程和小初课程的衔接、主题教研活动的实践、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绿箩心理工作室的测评、特色课堂文化的打造、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葵园闯关学生评价的改革、部编版新教材的解读、课程标准的培训等一系列项目内容,践行了新时代教育理念,尝试基于项目管理的学校治理,以实现“扁平化”+“网格化”的学校特色管理模式。


  学校构建起以学校为核心,辐射家庭教育,拉动社区教育的教育新生态圈,形成家校社一体的新生态教育共同体。通过组建家委会,成立家长学校,借助“新主体成长训练营(一年级家长会)”“校长接待日活动”等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对“最美家长”和“六美家庭”进行宣传表彰,利用“家长开放日”增强家校互动,学会分享共赢,鼓励“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家长课堂”和“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志愿者护校队,坚持每天早晨在校门口组织学生入校,为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家校微信平台的阵地作用,让每一位家长在学生成长中收获力量,成为教育的主体,达成理念认同,与家长携手同行,实现家校社协同,让全社会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环境。


9.jpg


  三、彰显成效


  学校外观明显改善,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模式已显成效。家文化,微管理的落实和扁平化管理的高效让老师看到希望,让家长感受到温暖,老师们的步伐也匆匆起来,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出现在各类领奖台上。学生文明素养也得到提升,校园垃圾和不文明行为消失不见,入校放学路队井然,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学会赞美这三张名片也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学校启动了“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的阅读计划和写字计划,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战略目标,打造“书香校园”,写好两个“书”字。一是书法的“书”,通过开设甲骨文、硬笔、软笔等书法课程、书法作品常态展示、教师社团和师生过关测评让书法艺术真正扎根学校,开展全员书法训练。一是书香的“ 书”,大力开展全学科阅读,在校园掀起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构建全场域阅读环境,努力把学校“变”成图书馆和书法馆。


  学校积极承担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联盟校年会任务,引进“博士课堂”,开展“科学小实验”和“STAEM 课程”等跨学科学习,积极参与了总校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微论坛,通过集团校的互动平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回学校。学校的曳步舞社团在教体局举办的大赛中获奖;“红色小长征”徒步越野活动收获了家长、学生、老师的交口称赞;红故事比赛、书法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征文大赛的领奖台上也有东校红娃的身影,获奖人次已突破百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有师生和家长们的努力,更有集团校的助力。


  聚爱成行,为教育立心。在新时代“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新实践中,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优质教育均衡从这里开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迫切需要,真正实现集团办学下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南亚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