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同心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身”入基层 “心”到群众

  • |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作者:李荣 发布时间:2024-02-28 12:23:53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2月20日,记者在陕西省林业局见到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林业局原副局长昝林森时,他正忙着在电脑上修改准备上会提交的提案。“提案提交前,我想把建议部分再完善些,争取交上一份高质量的提案。”他解释道。


  2018年,昝林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他聚焦农林领域深入全省各地及周边省区走访调研,广泛征集民意,努力让每次提出的建议更加精准。


  “没有调查,就了解不到问题的本质,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建言也就没有精准性。”在昝林森看来,建议做到“实”与“准”,“回声”就响。


  以推动创建秦岭国家公园为例,在多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9、2020、2021连续3年,昝林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建议。2021年10月19日,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陕西省政府《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此外,他提交的加强秦巴山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提升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能力、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等议案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馈,对推动相关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深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和人民。”昝林森说,不管是担任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都是代表人民参政议政,虽然身份不同,但自己的履职初心从未改变。


  多年来,昝林森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岗位,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为助力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翻开昝林森从2013年至2023年的《履职文集》,十年间,他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业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科教改革等方面积极建言,累计提交议案建议、社情民意信息和专题调研报告上百份,所提建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61件议案建议,绝大多数得到了有关部门很好的办理。


  “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二字重如泰山,唯有热爱,才会无怨无悔、不懈奋斗。”昝林森说。


  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一年来,昝林森积极参加调研考察活动,秉笔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2023年5月26日至29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调研组来到陕西,围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作机制研究推动建立晋陕大峡谷区域生态环境协作机制”重点提案在延安、榆林进行督办调研,作为调研组成员,此次调研给昝林森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次调研让我对晋陕大峡谷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如何协调平衡该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昝林森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陕西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作为林业人,昝林森在第一时间认真研读中央文件,结合工作实际寻找履职切入点。


  “国家把古树名木保护列进一号文件,可见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昝林森说,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古树不仅承载地域文化,也承载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陕西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久久为功,持续加大保护力度。


  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离不开科技支撑。2021年,在担任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时,昝林森主持组建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创新团队,重点围绕古树名木科学保护与高质量管理,从古树年龄鉴定、健康诊断、伤病修复、救护复壮等多个方面,组织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同时,还组织专家学者完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一书。


  “这是一本系统、全面、实用的古树保护与管理工具书。”昝林森翻开桌上的《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一书,如数家珍般说起陕西目前的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他说,古树名木一旦遭到破坏就永远无法恢复,必须要加大精准保护,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科学保护,让古树焕发生机、生生不息。


  今年全国两会,昝林森的关注点仍然是聚焦熟悉的农林领域。他说,将围绕粮食安全、光伏发电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等提出建议,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委员提案要紧贴行业领域和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提出高质量提案。”昝林森表示,在今后的履职中,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多“身”入基层、“心”到群众,多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坚持说真话、说实话,把老百姓的心声、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作用,高质量建言资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