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忆舅父
心香一瓣忆舅父
韩星海
日本稻盛和夫说过:“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作者题记
图一、人若松柏不畏寒,根子扎在大地上。
梦中影子泣别时
2023年清明节之前春夜,万籁俱静,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之中。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梦幻般的场景至今让我历历在目……
噢,是我的舅父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快将他的一部书稿送来,他要急用……
放下电话后,我立即捧起书稿,赶往他曾经居住的西安南马道巷子北口广场,只见舅父神采奕奕的从一辆国宾接待车里头走下,我马上呈递书稿……此时,天公不作美,一阵大风刮来,把书稿吹落到广场水池之中,我立刻扑下身子进行打捞,好在完整无损。
舅父将书稿抱在怀中,坦然上车后给我说:“我走啦!……”
我忙问:“您急着的要去哪里?……”
汽车开动了,他头也没回的目视着前方。
我站在原地,久久的望着他的身影与车子消失到此条胡同的尽头时,大呼一声:“大舅啊,您到底要去哪里?……”
天籁回音……我是在寻找自己另一世界的诗意远方……
霎时,泪水从我滚烫的脸庞上流了下来,让我颤抖的心更加支离破碎,这是爱之切、伤离别的结果。随着一身泠汗,人灵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这个梦中告别的场景,就是我与我大舅父樊宗民,他离开我们已经近百天了,回忆时还有泪水浸润着我的心田,这段日子里头,何时不是这样!
大舅啊,您可以忘记故土和乡愁,但是,您能否感知到我对您深深的怀念之情?……让我还是从他的梦中的影子走进他生前的现实生活中。往事并非如烟,宛如我在风中痛哭着诉说心语,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眼前闪现出来……
让时光倒流,一切如此的突然与残酷无情,又把我从一场恶梦中惊醒,谁能想到,2023年元旦过后的1月5日中午时,小寒节气,冷风呼啸,我敬爱的舅父、陕西省为数不多的高级律师、优秀共产党员樊宗民先生,因新冠疫情的冲击,突然撒手人寰,享年8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他的去世,不光是我们亲戚朋友的悲伤,而且影响到了社会上有关方面。1月7日早晨,天刚麻麻亮,西安市律师协会、莲湖区司法局、白鹭湾社区以及他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一一陕西浩元律师事务所等亲朋好友上百人,冒着严寒前往西安三兆殡仪馆为他送別。尽管受疫情防控限制,但是,他生前组织与单位还是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寄托着大家的哀思。
当时,我的舅父安详在鲜花翠柏之中,灵堂两边花圈挽联簇拥,气氛更加庄重肃穆,让天地同悲伤。他的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追悼会上,他曾遗嘱子女们,还向有关党组织缴纳最后一次党费1000元,以表达对党的赤子之心。
我是场的见证者和送别人之一,那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农家子弟不凡路
说起来那是1936年的金秋10月,我的舅父樊宗民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虽然生在旧中国,但却成长在红旗下,从小就聪慧好学,志向远大。
我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引导我,让我要向舅父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解放后,正是舅父青少年时代,那时候农村家里生活非常困难,许多农家子弟因此未能上学读书。但是,舅父还是幸运的坚持了下来。他是在扶风县上上豆会中学时,一直靠打校铃维持他的学费,学校假期还要干农活,勤工俭学,为家里头分忧解愁。好在他学习优秀,年年都是班上的“三好学生”,因而随后又考上了陕西省银行学校,终于跳出了农门,在学习中不断增长见识,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
有一年,我曾在安康地区一农业银行采访,无意中与一当时人谈起了陕西省银行学校,我就问他是否知道舅父樊宗民?他满脸笑容告诉我,他与舅父是同班同学,当时舅父就是他们班里头和学校团支部书记。三年学习期满后,舅父被分配到了五四四印钞厂,他被分配到安康银行工作。他说的信息对我来说既准确,又重要,但从他说话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我的舅父樊宗民的确是佩服的,充满着昔日同学的忠挚情感。
舅父樊宗民在五四四印钞厂期间,从普通的捡钞学徒工起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从员工到管理干部,到工厂团支部书记,随后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个年代,舅父樊宗民成长之路,一是靠党组织培养,二是自身努力,三是靠群众推荐,也别无选择。就是说: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去,一切服从组织分配。因而随后,有关党政组织又调任他到西安莲湖区委工作。曾担任过区委宣传干事,后又履职为区委宣传部长。1980年,又担任过西安市信访办副主任等职……对于他这段历史,全国劳模、西安市莲湖区育红幼儿园园长郭菊仙老人了如指掌,她生前给我评价说:“你舅樊宗民,能说能干会工作,爱学习爱上进,还能写文章,是个光明磊落的正派人!”
人生道路多坎坷,对于每个人以及我的舅父樊宗民来说更不例外。但是,他又不向命运低头,敢闯、敢拼、敢挑战,向社会需要的方面前进。1981年,他已经45岁的他,放着四平八稳的“铁饭碗”不端,却冒着生活中不稳定的风险,从体制内走出去,又面向社会需求选择考取律师职业,这真是让常人难以理解与置信。
常言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是,人与人却不一样!我的舅父樊宗民就是以庄稼汉的本色,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只是出力流汗。在他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他的后半生,敢于吃螃蟹,逆袭向上。
这不是说一句大话,你能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全靠他认真干事,发奋学习,永于攀登,勇毅前行,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向人生的高度迈进才能取得的结果!
自学照样能成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主观选择不是都能达到目的。若熟悉樊宗民的人都知道,在1981年,他是通过长期学习积累,在不惑年轮时,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后西安市首次招考律师工作时,并且以优良成绩中榜,从行政干部华丽转身成为一名职业律师。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跨界发展。这一大跨步,谈何容易。
为了尽快适应律师工作需要,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开始了业余自学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如饥似渴的学,挤着抢着时间学,8年来没有休息日,每天五点半起床后,从晨练开始,边跑步边背诵。8小时内认真工作,到了晚上晚饭后,学习到11点左右,一场冷水浴,就寝后还要巩固学习内容。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坚持啊,就这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却成为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少的一部分,一股韧劲和钻劲同时存在,也让他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越学越感到不足,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滋味,越学越能提高自己认知法律的水平。
人到中年百事忙,8年寒窗冷板凳,一切让他从头走过。从起初的中专学历,再到考上大学法律本科毕业,55岁拿到了自学考试法律本科文凭,并且同步从中华律师函授中心以“品学兼优”学员毕业,被授予为全国、省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并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过奖。
随后,他又被选送到“西南政法学院——涉外经济培训班”进修,这是司法部举办的“首期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规格档次之高,学习期满收获颇丰。他认为,要把律师工作做好,就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新动向,在守正创新中求得工作的进取和发展。他深知,学习对于律师而言,既是一项事业承载,更是一种政治责任,要用过硬的业务素养,让每一个当事人在每一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使每一项受到侵害的权利都得到保护和救济,这就是法律与律师最终的结果。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还是用事例说话吧……
1982年,我国还没有颁布继承法。他代理的西安石梅继承遗产案开庭公开审理,日本律师访华团观摩后,对他的辩护观点频频点赞,石梅胜诉后轰动了当时的律师界。
与此相同的是由他和学生代书、见证、执行的原西安市委某书记的遗嘱事情,前妻子女认为遗嘱是假的、伪造的,经过一审、二审打了两年官司,他用当年的资料,用铁的事实证实了遗嘱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完美无缺、合法有效的,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从他律师生涯的点点滴滴中,无不体现出他敬业忠诚的胸襟。
舅父樊宗民就是在长期的律师工作实践中,体现出了他对工作上的“认真”二字,无论是解答当事人的法律咨询,还是担任法律顾问,无论是刑事辩护案件还是民事纠纷代理,他都用自己满腔热情,把每一案件都要办成铁案,以仗人间公平、公正、正义情操。
为此,西安晚报社马蛟龙、江照明等高级记者,针对舅父樊宗民情况,并且采写出长篇通讯《法学海洋中扬帆》一文,曾在《西安晚报》1991年9月27日头版刊登,在西安市律师界和广大读者中受到好评与热议。
随后,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司法行政志通讯》等新闻媒体,先后跟踪报道了他自学成才、品学德优的先进事迹,成为自学成才的典范和律师界的榜样人物!
追求卓越为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每位共产党人必须牢记在心的哲理名言。舅父樊宗民对此感受颇深,作为人生中的“左右名”。
他生前工作在陕西浩元律师事务所,律师职业40多春秋,他是把律师岗位当成自己的人生奋斗的舞台,用一颗赤城的心,维护着法律的尊严,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尽职尽责的行动,为律师事业奋斗终身。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让他退而不休,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为此,他曾在单位,街道社区,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场所,多次讲党课,饱含真情讲到:要做一名忠于职守、人民信赖的优秀律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做支撑,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对他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且要实实在在的去做,因而长期以来,他养成了每天必看《新闻联播》、阅读党报党刊成为习惯性的工作。即就是病情缠身之际,他还坚持收看党的“二十大”新闻实况转播,要做个明白人,不断用党的政策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律师工作而踔厉风发。
他又曾说过:律师虽为自由职业者,但作为受党多年教育的老党员,他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年轻律师,坚持党领导一切,建立起本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对党员律师的进行学习教育,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舅父樊宗民成为我们身边的感动!……有一次,我的女儿前去看望他。走进家里,八十岁的老人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而且学习时的笔记一笔一画,从不潦草,结合剖析自己时,认识深刻……女儿看着、读着,思考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她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激动不已,不负韶华、奋斗新征程的信念更加坚定。
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后,他第一时间撰写了《律师行业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文章,曾发表在《西安律师》杂志2019年第1期,在全市律师界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舅父樊宗民还是中国管理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但对于律师工作的口头禅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任何事不做则罢,既做就要做的最好。他从事律师工作40年来,办理的案件千余件,担任法律顾问上百家,担任过两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期间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多篇收入到《咨询文汇》一书,还被西安市仲裁委员会聘为第一批“仲裁员”,著书立说达到270多篇,报刊收入专著150余篇。
在他40多年律师生涯中,他深知人才重要,凭着对律师事业的热爱和行业美好前途憧憬,在工作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年青律师的成长成才甘当铺路石,经常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这样以来,40多年的律师生涯,对他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他的一份职业了,而是成为他生命中闪闪发光的精神力量。2015年,西安市律师协会授予樊宗民律师“含莘执业三十载,同舟共济展未来”耕耘奖。他一路走来,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挑战,身后是一串串平凡而坚实的脚印。他曾被西安市司法部门多次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律师,陕西省优秀律师,陕西省公益事业奉献律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办公室和家里头书柜橱窗中,鲜红的荣誉证书一大堆,见证着他人生的不凡业绩与成就……
由此可见,耄耋之年他还继续前行,续写忠诚,发挥余热,直到生命的终点……
在此方面,无独有隅。多年之前,我因三秦文化研究会工作结识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原秘书长何金铭先生,他得知我是樊宗民外甥,建议我要安排他俩见面交流机会。于是,就在我家里,他们一同吃着臊子面,喝着我冲泡的“西湖龙井”,有啥说啥,当面还教育过我。
何老先生当时说:“我与你舅老樊,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青年团出身的先进代表,我们这一生,就是一颗红心两只手,风风雨雨跟党走,从来都是无怨无悔,而他的律师事业更光彩!”随后,何老还专门为我舅父题字赠书,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西安晚报》上,对于舅父樊宗民的品德情操给予了很高评价。
不光是我舅父,他们这一代人就是在新中国发展建设中成长起来的,有着竹石一样的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限乡情寄心中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痛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言志,我的舅父樊宗民情系故里,助学德高的事迹也传遍乡村。
在他律师生涯的最后几年里头,有一次回乡探亲时,扶风县十多户农民得知此消息,联合找到他,要让他帮助他们讨回公道。原来是他们贷款购买了南方机械厂生产的大型现代化收割机,原想靠此挣钱走上致富路,谁知收割机质量较差,收割小麦抛洒遗漏现象严重,不但没有发挥机械效能,倒还成了沉重而摔不掉的包袱。他们屡次与厂家交涉,毫无结果。他们要打官司,寻找不着门路,只好通过乡亲们中的熟悉人才找到了他。
听取了他们的诉说后,舅父樊宗民决定接受他们的诉讼请求,帮助农民们打官司。这其中,他10多次的从西安到扶风,又奔波到宝鸡市,来回多趟次,克服了多种困难,调查取证,开厅辩论,最后官司终于赢了,让农机户获得了赔偿。但是,淳朴厚道的农民兄弟们,无力回报他,就连因付单位的律师事务所费用都拿不出来,只是忠诚的感动说:“我们对不起你这位大律师啊!……”不管怎么说,舅父樊宗民就是为天下的弱势群体讨回了公道。
2002年重阳节前夕,正逢他66岁生日之际。我们家乡黄堆中学三位老师,手拿牌匾,燃放鞭炮,把书有“情系故里,助学德高”的牌匾悬挂在他家的门楣上,表示对舅父樊宗民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感激之情。
原来他在1993年,就自愿加入到国家倡导的青少年希望工程中来,以实际行动捐助了周至县一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因而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捐献证书。有一次,他应邀参加扶风县委、县政府召开的振兴家乡经济座谈会,会上了解到,家乡仍然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贫穷无法上学。于是,他就主动与县教育局联系,自愿资助3名家庭困难的初中、高中学生完成学业。3年来,累计捐赠给款项1.5万多元。并且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回乡探亲时,打电话,写书信或者直接到学校看望这些学生,与其谈心,鼓励学习。其中他捐赠资助的学生张宇,还考入到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成为社会建设中的有用之人才。
这两件小事,我是见证者之一。曾有多家新闻媒体给予宣传报道,真是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能过去的都让它过去吧!眼下,正逢清明倍思亲,缅怀舅父情无限,伤痛的情景又重现出来……1月7日凌晨,西安三兆殡仪馆一吊唁厅让人无不动容,哭声和哀乐声响成一片,每个人泪水夺眶而出,嚎啕大哭声不止,我痛哭流泪,双腿打颤,已经站立不起来了,只好靠着一个墙角,任泪水在寒风中在飞流……
党的好儿子,人民好律师,我国自学考试成才的典范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以来最为杰出的践行者之一,终于实现了他一生一世的诺言:入党六十多年,信念从不动摇;活着热爱生活,充满着正能量;人生志强不息,拼搏奋斗从不减退,为了社会文明和谐,乐于奉献终生!
图二、为舅父樊宗民生前与舅母温秀兰游览麟游九成宫
常言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的舅父樊宗民只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实话实说,家里头就有“贤内助”的舅母一生的鼎立支持。她不是家庭主妇,退休前还担任过一国企业副厂长、街道办社区主任,也是一名入党60多年的先进典型,多次受到过党政组织的表彰与奖励,是个“闲不住”的快乐之人。她与舅父可以说是执子之手,白头到老,比翼齐飞!现在家庭四世同堂,儿女有出息,个个做表率;孙辈们健康成长,幸福家庭让左邻右舍羡慕极了!
现如今,我的舅父樊宗民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好像永远活在众人的心目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此,我只好以此诗浓缩他一生,这正是:
自古扶风出雄才,法门古镇育新人。
贫寒农家少年行,银行学校第一站。
青年团干先锋兵,青春似火跟党走。
区委宣传任部长,市局信访挑大梁。
工作学习两不误,不惑之年成大器。
自学成才出了名,央视媒体多报道。
西安首批名律师,仗义执言走全国。
诉讼辩论千例案,法学论文多书卷。
刚正不阿求公正,理论水平有实践。
带出新秀一大批,青出于蓝胜于蓝。
忠诚人民忠于党,兢兢业业当模范。
老夫喜作黄昏颂,晚年奋进有担当。
中共中央曾表彰,入党为公六十年。
街道社区家属院,男女老少把他夸!
这位老人不简单,烈火淬炼人敬重。
而今再忆生前事,要化悲痛为力量。
舅父就像一棵松,挺拔耸立永不倒!
千声万声呼唤您,优良家风代代传!
图三、为作者(左一)起,陪伴舅母(左二)、舅父(右三)前去凤翔县农村看望岳母(左三)、岳父(右二)及爱人合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23部,并有上百篇稿(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人事迹还被入编著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