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同心

持续保护生态环境 厚植美丽中国底色——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建言

  • |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作者:李荣 冯倩楠 发布时间:2023-03-07 08:32:10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具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是媒体关注的话题,也是政协委员们履职的关切点。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荣民控股集团董事长史贵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安康市副市长杨淼分别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保障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质安全积极建言献策。


  史贵禄:加快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我国多条重要江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史贵禄在西藏考察时发现,受湖泊湿地萎缩、自然灾害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加之过度采挖和捕猎,麝香、虫草、豹、藏野驴等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局部地区因种植、养殖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史贵禄说,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多部法律,但都只是针对某一领域的单独性立法,不足以解决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必将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水系的质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势在必行。”史贵禄建议,整合现有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构建包括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适应、生态损害赔偿的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体系。正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探索构建符合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的新污染物治理防控体系和治理方式,建立健全对生态破坏行为的追究机制,实现青藏高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昝林森: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2021年,生态环境部宣布,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并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14类重点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使全国9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昝林森说,但由于生态保护红线自身存在划定不尽不实等问题,加之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生态保护仍面临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范围重叠、衔接不畅,法规不全、监管错乱,职责不明、监督缺失等问题。


  昝林森建议,要进一步统筹各方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保护目标和重点生态区域,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明晰,成果科学合理、互相支撑。尽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保护地大数据库,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保护地数据之间、平台之间的云融合,形成共享、开放的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保护地数据时空平台。继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监管”,切实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杨淼:保障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质安全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库,承载着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线20多座城市的供水重任。


  “水源地保护成效有目共睹,但一些水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杨淼说,近年来,由于库区部分时段总磷和氮浓度升高,导致局部水域水华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汛期,水库上游地区尾矿库等带来的水污染风险急剧加大。


  “水源保护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质安全保障要综合施策。”杨淼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由湖北、河南、陕西等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有关地市共同建立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跨省河流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治理等重大项目,从水环境监管、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水质监测预警等方面,做好水华防控。


  杨淼表示,要尽快制定明确保护区范围、生态补偿机制、主管和地方相关单位职责的保护条例,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加大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水土保持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渠道;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技基金中设立南水北调重大专项、联合研究基金,联合水利部、南水北调集团、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为“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提供科技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