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风采|王勇超:希望民俗文化发展进程更快一些

  • |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新怡 发布时间:2022-09-30 08:08:48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磨炼,我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更加重视民俗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民俗文化的发展进程再快一点。”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超说。


  王勇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自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连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


  作为文化界代表提出百余条建议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王勇超就展开了抢救民俗文化遗产的行动。


  “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生产力逐渐提高,群众的生活方式、生存价值也因此改变,人们心中守护民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逐渐淡化。我的工作就是找回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将他们从‘垃圾堆’中抢救回来,再对它们进行修复和保护。”


  在关中民俗博物院内,记者看到许多成套的古建筑。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王勇超先生耗费数十年心力,从原址上收集回来,再按照1:1的比例复建起来的。”


  保护民俗文化30余年,王勇超和他的文物抢救工作组,共抢救性征集保护了古代各类石雕、砖雕、木雕、民居、民俗器具、古今名人字画等4万余件(套)和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关中地区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仪乡俗等。在藏品已成规模的基础上,于2002年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用地493.882亩,2008年12月一期项目建成后对外开放。


  也正因如此,王勇超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领军人物,以全国人大代表的独特视角,着重关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两会中共提出百余条促进文化建设的建议。


  支持中华文化勇敢走出国门


  与“人大代表”这个身份相伴15年,王勇超一直扎根在农村的最深处。


  在王勇超看来,陕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并且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都有绝对优势。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之路上,陕西理应坚定不移地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并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王勇超深知中华文化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他一直支持中华文化勇敢走出国门。2008年,他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提升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手段和最受世界关注的途径;是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对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和神圣义务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利用国际文化平台和世界进行有效对话、展示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形象的有效载体和渠道。”王勇超说。


  建议出台地方性民俗文化保护法规


  坚持推广民俗文化30余年,有一件事令王勇超感到欣慰,王勇超作为代表曾提出“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这项建议推进十余年,已深入到小学生的研学活动中,“从小了解民俗文化,树立爱国意识,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日后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文化传承需要合力。不仅是从孩童时期培养其兴趣,王勇超还志在推动立法。以人大代表身份为民俗文化呐喊15年,他提出的多条建议已经成功纳入法规。


  “我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更加重视民俗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民俗文化的发展进程再快一点。不只是抢救和修复,后期的保护同样重要,我希望之后能出台地方性的文化保护法规,从政策、资金、宣传等多个方面,让民俗文化永久传承。”王勇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