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稻渔共生 科技赋能 西安市长安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 |
来源:西安市乡村振兴局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7-16 19:32:51

  种稻不施肥,稻子还长得好。养蟹不喂食,蟹还长得肥。养鱼不换水,水质还没问题。种菜不施肥,蔬菜却能正常生长。


202207161935199373.jpg


  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模式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在西安市长安区就有多个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的种养殖基地,通过发展稻田养鱼、养虾、养鳖、养鳅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既增加了种养户的经济收益,也保持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为周边乡村的上百户养殖户增加了收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7月12日,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大美林庄生态稻田里,一派火热的蟹苗投放场面,在长安区水产工作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的工人向稻田里投放了1万余只稻田蟹苗,这也是继稻鱼、稻鳖、稻鳅养殖成功后,该基地首次养殖稻田蟹。


202207161935309973.jpg


  据林庄负责人高涛介绍,他从2020年开始依托皇甫村十里蛤蟆滩,发展稻田立体种养殖,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生态稻田480多亩。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先后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联合村民利用闲置庄基地打造乡村民宿,以农耕生产为背景,做好沉浸式田园观光,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稻蟹种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新模式,”高涛说,“它可以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又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蟹苗1斤20元,我们投放了400斤,预计能收获2000斤,去掉本钱,稻田蟹能收入 6万元,水稻每亩能产600斤,估价7000多元,利润还是蛮不错的。”高涛介绍说,今年十月长安产的稻田蟹就能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目前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已经实现了稻鱼、稻鳖、稻鳅等共养模式,并将逐步向稻鸭、稻虾、稻蟹、稻鳝等稻渔共生模式发展。


  如果说高涛凭借着“稻渔共生”模式成为长安区种植养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位于王曲街道曙光村的南山有渔农业体验园则依靠“渔菜共生”让人们感受到新型环保农耕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


202207161935478064.jpg


  盛夏七月,在南山有渔农业综合体验园里,园主孙锦国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市民科普他的农耕技术,“渔菜共生”简单讲就是养鱼种菜结合起来,不用土壤肥料和农药的新型环保农耕技术,通过鱼池高密度养鱼,鱼粪经过微生物分解后 给蔬菜提供营养,经过蔬菜吸收后的净化水再次进入鱼池,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看,那几个大桶子里就是我养的鱼,”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就能看到隐藏在大棚内用铁皮包裹着的鱼池,上面分别写着鲟鱼、鲈鱼、太阳鱼,水池直径约4米,高2米左右,池内水质清澈,池水顺着边沿不停地循环转动,底部则有许多管道与旁边的蔬菜大棚连接循环利用。


  “别小看这几个池子,一年生产3万多斤鱼呢,”孙锦国说,“还有这蔬菜, 你们看多新鲜,都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外面来的人都爱吃。”销售稳定,技术成熟,今后就是扩大规模了,孙锦国表示,准备进一步扩大产出,引进新品种,力争达到年产20万斤的规模。


  近年来,长安区依托区位优势,坚持试点推进,探索发展“渔稻共生”产业,先后在五台、滦镇、王曲、王莽四个街道,采取村集体经济主营、新型经营主体联营、养殖大户经营的模式,有效动员群众参与试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累计流转稻田地1500余亩,投入资金195万元。


  同时,聘请省、市、区水产专家4人,组建养殖专家技术指导组,跟踪苗种引进、种养管护、技术提升;发展稻鱼综合种养1300亩,推广稻鱼、稻蛙、稻鳖、稻虾、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稻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水稻品质不断提升、农药使用大幅下降、水土环境持续恢复、人文风貌吸引增强,生态友好、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202207161936021359.jpg


  此外,乡村休闲游更加火热,周末赴长安旅游人数达4万余人。皇甫村打造出“读《创业史》、体验农耕、吃稻鳖稻鱼”的文化游主题、清水头村建成“食稻田龙虾、赏千亩荷塘、游万亩桃园”的田园游主题、刘秀村形成“食桂花球大米、品滈河牛蛙、喝长安黄酒”的酒文化主题,使长安优秀农耕文化得到传承。


  不仅如此,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一田两用”有效整合了水土资源,降低了生产投入,预计亩均稻米产值可达12000余元、稻蛙产值9000余元,与传统水稻种植亩产值相比可增加17000元,实现了种养双收产业提质增效,农旅融合农民收入倍增,有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