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风采|李梅:新时期秦腔艺术更应该贴近时代

  • |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晚)报 作者:曾世湘 发布时间:2022-06-23 10:09:33

  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个剧种,领衔主演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再续红梅缘》等数十部大型优秀剧目;她戏路宽广、扮相俊美、功底扎实,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三度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她是优秀的演员,也是“秦腔学府”的“掌门人”、秦腔艺术赓续的“守艺人”和“传承者”——她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梅。


  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火热举行的氛围中,记者对李梅进行了专访,感知她四十余年来对戏曲事业倾注的人生岁月,聆听她“守住戏曲的人民性、时代性”的戏曲初心和执守之路。


  记者:回首从艺之路,您的艺术人生是怎样开启的?又是怎样走向辉煌?


  李梅:我和秦腔的结缘是机缘巧合。在我小的时候,学戏是不用花钱的,而且还给补贴。当时家里情况特殊,我还有三个小弟妹,加之小时候我爱唱爱跳,算得上是学校里“多才多艺”的“小能人”,于是送年幼的我去学戏便成了父母减轻负担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这样走上了从艺的道路。而且一条道走到底,到今年已经四十余年了。


  当父亲带我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报名时,我只知道是去学习艺术,并不知道是学唱秦腔。虽然,过五关斩六将,我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选中,但人才汇集的压力,坐科训练的艰苦,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一度让我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毕业时我有机会在《杨七娘》中担纲主演,并且排出后连演60余场,不仅成为我的拿手戏,而且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之后,老师又根据我的自身条件为我排演了《西湖遗恨》等传统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我的第一部现代戏《留下真情》塑造了一位改革浪潮中的女企业家的形象。如何去塑造一个四十岁的女商人,我不仅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而且在表演上既要克服传统戏表演思维的惯性,也要克服现代戏表演的不成熟。演出过程中,我在导演的帮助下,反复阅读剧本,悉心揣摩人物心理,认真捕捉人物性格,在表演上悉心琢磨,在唱腔上细腻处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终于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我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戏的人物塑造,也取得了我表演上的重大突破,一举拿下了当年的“梅花奖”。


  我的第二部现代戏作品《迟开的玫瑰》演出当年就引发了数十所高校莘莘学子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并且一演20余年不衰,走过了20多个省市,获得了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首届国家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在内的中国戏剧类所有大奖。而我也在《迟开的玫瑰》近千场的演出中,不断地成长、成熟,最终,也凭借乔雪梅的成功塑造,摘得我艺术生涯的“二度梅”大奖和文华表演奖、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中国戏剧奖表演奖。


  在我艺术人生进入到黄金阶段时,我又迎来了《大树西迁》的创作任务。《大树西迁》中的孟冰茜,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角色,挑战首先在于戏曲对高级知识分子题材的陌生化,表现整体缺乏经验依据。其次是长达50年的跨度,给一个演员带来了塑造人物的巨大困难。但越是富有挑战性,也就越是能激发一个演员的创造力,孟冰茜这个人物的塑造,让我成功实现了表演艺术上的更大突破。


  2019年,我迎来了自己从艺40周年。这一年我携小梅花秦腔团青春靓丽的强大阵容推出了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一举获得了第二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特别奖。当我第三次站在这个熟悉的舞台,捧起这座沉甸甸的奖杯时,除了满怀深深的谢意和无限的敬畏,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名秦腔演员,对于秦腔艺术最应该坚守的初心是什么?您在长期的舞台人生中,是怎样坚守这份初心的?


  李梅:我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戏曲表演中多以饰演普通人物为主,这种创作经历塑造了我强烈的人民性,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也一直指导着我的实践。近年来,我先后在《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骄杨之恋》等多部剧目中担任主演。大姐的责任担当,知识分子扎根西部的无悔奉献,革命先烈忘我的赤子情怀,都是对普通大众的书写,对人民性的高歌。《迟开的玫瑰》演出当年就引发了数十场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大讨论。《大树西迁》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赴全国十余所高校巡演,扎根西部、为国奉献的西迁精神引起广泛共鸣。《骄杨之恋》从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壮丽人生,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崇高品格,受到广泛欢迎。


  记者:本次秦腔艺术节在西安举行,戏曲研究院为观众奉献了大量的好戏,您认为在新时期秦腔艺术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入当代观众,贴近时代?


  李梅:在新时期秦腔艺术应该更好地走入当代观众,贴近时代。一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党同心同向同行,敏锐捕捉到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所需,从而达到用剧目记录时代,歌颂人民的目的。另一方面,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为人民演出。


  多年来,省戏曲研究院始终秉承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立足陕西,辐射全国,把“多演出”作为衡量剧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市场,院剧场连续15年坚持开展“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累计演出逾4000场,给农民工免费赠票十余万张;在农村市场,坚持深入基层,送戏下乡,年均演出600余场;在全国平台,我们也积极践行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传递陕西声音,宣传陕西文化。


  近几年,在疫情影响下,戏曲研究院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积极开拓线上演出渠道,现已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合互通的演出新业态。除了继续打造我们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品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们仍旧坚持做好惠民演出。还有新剧的网上同步直播,各类线上精品剧目展播等。此外,我们还结合建党百年、春节、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纪念演出等。


  记者:您认为本次艺术节的举办,对陕西秦腔乃至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李梅:中国秦腔艺术节第三次在西安举行,一方面借此平台,展示并检验中国秦腔近些年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以“秦腔的盛典 人民的节日”为主题,秦腔作为西北五省人民的精神文化标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此次盛会必将进一步引导秦腔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歌唱,也必将为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