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获悉,2020年,由该中心保持和发播的北京时间性能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为国际原子时贡献权重为7.0%,位居世界第三。
据保持国际标准时间的国际权度局(BIPM)官方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在±5纳秒以内,控制精度为1.86纳秒。地方原子时稳定度、标准时间的控制精度以及对国际原子时的权重等各项守时指标性能均居于世界前列。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授时发播任务,运行着我国第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的长短波授时系统,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卫星导航系统时间、轨道和信号测试评估系统,是国际原子时的重要参与单位。
近年来,国家授时中心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国产钟守时与系统升级改造等持续提升北京时间的性能和可靠性。从2018年开始,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一直保持在±5纳秒以内,远优于国际电信联盟(ITU)±100纳秒的要求,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授时中心先后建成了短波、长波、低频时码、电话、网络以及通信卫星授时系统,为我国通信、电力、交通、测绘、航空航天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同时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时间溯源服务,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国家授时中心承担了空间站高精度时频系统、国家时间频率体系、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等重大国家任务。由国家授时中心牵头,“十四五”时期正式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建设全世界精度最高、距离最长的光纤授时网,使我国的授时服务和时频研究水平整体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霍强)
|